晋一周 | 托稳人民群众的“米袋子”(6月23日-6月29日)
又是一年“三夏”时节。三晋大地,从南到北,一块块粮田里,植保无人机轻盈盘旋、自动驾驶拖拉机轰鸣驰骋、联合收割机“吞吐”麦浪……一幅幅夏收画卷正在我省粮食产区如火如荼地展开——
临汾市尧都区黄寺头村,800多亩旱地麦浪翻滚,通过推广“一优四改探墒沟播”绿色栽培技术,预计比普通旱地小麦增产20%左右。
晋城市泽州县南村镇西峪村,县农业农村部门及时牵线搭桥,收割机进入农田,抢抓晴好天气抢收抢晒,1400亩小麦颗粒归仓。
运城市新绛县龙兴镇运安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22台收割机的位置显示在电子屏幕上,作业数据实时回传,日收割面积突破4000亩。
……
稷山县汾河岸畔麦田,村民驾驶联合收割机抢收小麦,操作播种机同步完成玉米播种,实现收割与播种无缝衔接。兰立强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省委省政府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始终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强化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措施,多措并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24年,我省克服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低迷影响,粮食总产量293.7亿斤,单产621.3斤/亩,超额完成国家任务。
今年我省“三夏”生产从5月20日开始。打赢夏粮生产第一仗,将为全年粮食生产赢得主动,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基础支撑。
6月20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夏收夏种夏管工作是其中一项议程。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推广,抓好农业防灾减灾,确保夏粮丰收到手、秋粮种足种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山西贡献。
6月25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聚焦巩固衔接考核评估发现问题整改,同时对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强调“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农业‘特’‘优’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从政治上看、为全局谋,毫不放松抓好夏收夏种夏管,全力以赴夺取夏粮丰收,全面打牢秋粮生产基础。
在运城市万荣县裴庄镇,调动机械、收割小麦、联系买家、回收秸秆……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闫鑫摄
数据显示,截至6月24日,我省投入各类农机具35.1万台,小麦联合收获机达1.6万台,全省小麦收获进度达99.64%,累计收获小麦817万亩;投入玉米播种机2.8万台,完成复播玉米495.9万亩,已基本完成今年“三夏”农机化生产任务。小麦收获高峰期,创下单日投入联合收获机1.2万台、单日收获面积84.4万亩的历史新高,机收进度比往年快2至3天。
从田间到粮仓,成熟的作物颗粒归仓。这背后,是精播细管的赋能提质、是机收减损的技术支撑、是各级各部门的协同发力。
农机装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据了解,我省6°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约42%,通过加快先进适用农机研发推广,补齐农机装备补短,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
今年,我省农业机械承担了99%以上的“三夏”生产任务,做到了成熟一片、收获一片,全省没有出现“粮等机”的情况。大力推广高性能播种机,引导种植主体适墒播种、抢墒播种、适期播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确保一播全苗、苗齐苗壮。针对小麦机收、玉米机播等重点环节,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际”等多种方式开展新技术培训和示范。在现代化的设施装备赋能下,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农机装备串联成网,助力我省夏收提速提质、农业增产增效。
原平市吉祥街道东营村,种植户操控植保无人机对水稻秧苗和莲藕进行喷药施肥。褚震摄
粮食丰收,既要耕好“有形粮田”,也要耕好节粮减损“无形良田”。
节粮减损,气象“护航”必不可少。省级层面构建智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以5公里分辨率的格点预报实现精准到田的技术突破。农业农村部门、气象部门、水利部门即时会商,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好全链条节粮减损。翼城县气象局利用先进气象监测设备与数值预报模式,对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重点盯防,一旦监测到异常,立刻向农户发布预警。晋城泽州县制定出台应急预案,联合各级各部门随时准备组织农民排出积水、清沟降渍,防止倒伏和麦穗发芽,协调13处粮食烘干中心为辖区群众提供烘干服务,确保粮食丰收。
平定县巨城镇龙庄村小麦试验田收割忙。该村首次种植的70余亩小麦迎来丰收,预计亩产量500余公斤。刘胜摄
粮食生产压茬推进,夏灌夏管紧锣密鼓。今年以来,干热天气持续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平顺县通过引水调水、科学灌溉等办法,累计浇灌耕地1万余亩,有效缓解了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寿阳县西洛镇对水渠提升改造,每年4月通过10天时间,科学利用水资源对该镇7350亩完成补墒补水,7月玉米出穗期,9月玉米灌浆期再分别进行补水,保障农户粮食安全。
我省坚持旱涝同防同治,提早安排部署,强化水源调度管理,加快补齐灌排设施短板,根据作物生育期特点做好科学灌溉和农田排涝减淹工作。同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把农业用水效率提上去,把农业生产效益提起,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的有机黄花种植基地内,农民们正进行深松锄草。张占兵摄
种子是粮食的“源头”、农业的“芯片”。我省种质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在这方面优势明显。“今年旱情比较严重,但我们村的麦子长得挺好,产量也高,前几天专家估产说每亩能打540斤。”临汾市尧都区黄寺头村党支部书记孙长锁满脸喜悦,得益于“一优四改探墒沟播”绿色栽培技术,种植耐旱广适优良品种,村里800多亩旱地小麦迎来了亮眼的收成。
我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坚持育种引种并重,良种良法配套,推动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快前沿育种技术研究,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优良品种,为“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贡献了山西力量。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以务实行动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全力保障“三夏”安全形势稳定,切实筑牢秋粮生产基础,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