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的岐黄新篇 索炜的援疆中医情

原创 山西日报客户端
浏览量
作者:李小梅

天山脚下的岐黄新篇

索炜,这位来自山西省中医院的肿瘤科医生,秉持 "悬壶济世、大爱无疆" 的信念,接续两次支援新疆,发挥所知所学服务边疆群众身体健康,以技术帮带集聚长久动能,助力受援地医疗水平提升,用实际行动架起晋疆医疗协作的桥梁,将中医瑰宝播撒在西域热土,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中医援疆赞歌。

勇担重任 推动肿瘤科建设实现新跨越

初到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医医院肿瘤科,索炜就被眼前的困境所触动。肿瘤科与其他科室共用护理单元,危重姑息病人居多,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巨大。看着同事们疲惫的身影和患者们渴望康复的眼神,索炜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一局面。

索炜深入调研,抽丝剥茧,探寻破局之策。在提升医疗质量方面,他以身作则,规范中医治疗流程,强调治疗的规范化、合理化与人性化,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耐心解释科室的诊疗能力,用真诚和专业为患者吃下 “定心丸”。在强化多学科协作上,他积极奔走,与相关科室沟通协调,让肿瘤疾病的治疗不再孤立,而是形成多学科协同作战的合力,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促进了各科室的共同发展。同时,他注重提升临床医生的中西医诊治能力,优化中医治疗方式,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的使用率和有效率。

在索炜的不懈努力下,一系列举措逐步落地生根。肿瘤科迎来了崭新的变化,积极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多。2024年8月,肿瘤科终于拥有了独立病区,床位也从原来的15张扩增到40张,科室发展迈向了新的台阶。

潜心钻研 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刚到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医医院时,患者对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存在顾虑,科室病人寥寥无几。面对困境,索炜没有退缩,而是一头扎进业务钻研中。他深入临床探索,反复研究,成功研制出升白细胞方、升血小板方、退热方、利胆退黄方等一系列疗效显著的药方。

这些药方在临床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位前列腺癌患者发热伴便秘多日,经过多种治疗效果不佳,索炜根据自创的退热方进行加减治疗,患者连服3剂后便热退身凉、排便通畅;还有长期被反酸烧心、胃胀胃痛困扰的患者,在服用索炜配置的5剂中药后彻底好转;许多感冒咳嗽、咳痰的患者,在西医治疗无效后,通过口服3剂索炜的中药也得到了有效治疗。

一个个康复病例,不仅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衷心感激,更通过口口相传,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内科杂病患者纷纷慕名而来,甚至出现组团看病的场景,肿瘤门诊的出诊次数也从每周1次增加到每周3次。慢慢地,中医药以良好临床疗效,彻底改变了当地百姓 “中药治病慢” 的固有观念,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倾囊相授 推动团队技术水平实现新提升

索炜深知,医生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在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医医院工作期间,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科室医生。他带领大家学习中医经典、行业规范和指南,在交流科研方法与诊疗技能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查房时,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耐心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和诊疗注意事项,帮助年轻医生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提升独立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通过 “师带徒、传帮带” 等形式,索炜为科室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在一次次的观点碰撞中,年轻医生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他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科室医生们学习和进步的热情,正逐步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业中医队伍。

牵线搭桥 推动对口共建形成新机制

索炜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加强晋疆两地医院的合作,才能为当地医疗事业带来更长远的发展。作为山西省中医院援疆医生,他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以“解决医疗急需、突破薄弱环节、带出技术团队”为目标,推动双方建立了全方位技术合作机制。

在他的努力下,山西省中医院与昌吉州中医医院签订了技术合作柔性援疆协议,并成立了2个名医工作室。这一系列举措为昌吉州中医医院带来了专家资源、管理资源和科研教学资源,有助于打造优势学科,建立专业人才梯队,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两地医院实现了同心携手、融合发展,为昌吉州各族患者带来了更便捷、更优质的诊疗服务。

当第一次援疆工作圆满结束,家人翘首以盼他归家时,索炜的心中却满是对昌吉州中医医院发展的牵挂,对当地百姓健康的担忧。他深知这里有许多患者需要他,有许多未竟的事业等待他去完成。“为科室和医院的发展再出一份力,为人民群众的疾苦再尽一份责”,这份朴实而坚定的想法,使二次援疆成为这名年轻医生的坚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