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浮山南西河金元墓发掘简报资料公布!为研究金元葬具提供了实物标本

考古汇公众号
浏览量

2016年11-12月,为配合“西气东输”山西段改线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浮山县博物馆联合对工程范围内考古勘探发现的一处古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遗址位于临汾市浮山县张庄镇南西河村北约200米处,城西水库西岸的一处台地之上(图一),在发掘过程中于遗址区东部发现一座砖室墓,编号为M1,出土陶棺具有典型金元特征。现将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片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一﹞

墓葬形制

M1为砖砌单室墓,现墓口距地表0.7米,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方向179°(图二)。


图片

图二 M1平、剖面图

1、5、8~11.陶罐  7.陶棺


 墓道  位于墓室南部。平面呈长方形,口底同宽,直壁,墓壁处理整齐,底部平整,口长2.5、宽0.7米,底部距墓口3.46米。墓道东西壁各有5个脚窝,上下交错分布,脚窝宽0.12~0.18、高0.1~0.13、进深0.07~0.1米。墓道填土呈黄褐花杂土,土质较疏松,含碎砖瓦块及少量白灰颗粒等。

 

 墓门  位于墓室南壁,宽1、高1.36米,进深0.32米。拱券顶,距墓底0.58米起券,墓门以条砖及板瓦封堵。封门处理方式较简洁,不甚规整。自下而上第一层以8块条砖右斜向垒砌;第二层以9块条砖左斜向垒砌;第三层以8块条砖右斜向垒砌;第四层为砖瓦混合垒砌;第五层以上由板瓦、大石块堆砌(图三)。


图片

图三 M1封门


 甬道  拱顶,长0.56、宽0.5、高0.94米。甬道内壁以条砖垒砌,底部与墓道底齐平,方砖铺砌。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系在长方形竖穴土圹中以砖砌筑而成。土圹东西径1.9、南北径2.5米。砖室底长2.1、宽1.55米。砖室与土圹之间的空间以条砖填砌。墓底以条砖铺地,设棺床,棺床高0.15米。墓室四壁皆由条砖垒砌,壁面近墓底处以方砖砌成墙围,方砖间隔一竖立条砖,以示分栏。南壁为墓门所居之面,宽1.55米。北壁中部砌一假门,由门砧、门槛、立颊、槫柱、门额、上额、门扇等组成,宽0.82、高0.9米。门额砖雕两枚门簪,东侧门扇脱落(图四;图五)。墓室东西两壁中部各砌一破子棂窗,宽1、高0.58米。棂条均为11条(图六)。墓室四壁间以条砖竖立拼接为角柱,上下等粗。柱顶外凸两层条砖形成阑额,后又内收两层为普拍枋。角柱上承砖块拼砌成简易斗栱,以加固各壁连接。斗栱之上为橑檐枋,其上叠涩15层,采用平砌两层后间一层斜形狗牙砖,以示檐椽,最后用条砖盖顶。


图片

图四 墓室北壁


图片

图五 墓室北壁结构示意图


图片

图六 墓室东壁破子棂窗


墓室内积满淤泥,清理后可见人骨散乱于棺床上,部分集中于棺床北中部,另一部分堆放于棺床中部,保存较差,未发现木质葬具。墓室西部置一陶棺,棺首朝北。墓室东南角及中部各置一灰陶罐,陶棺及东南陶罐中保存少量骨殖。墓室东北角置4个小陶罐(图七)。此外,墓道及墓室淤泥发现较多灰陶陶片,经拼合共5件陶盆。墓葬用砖规格基本一致,条砖约长30、宽15、厚5厘米,方砖长30厘米。


图片

图七 墓室底部俯拍


﹝二﹞

出土器物

该墓共出土器物12件,包括陶罐、陶盆、陶棺。

 

 陶罐  6件。标本M1:1,出土于墓室东南角,陶罐内留存少量骨殖。深灰陶,敛口,平折沿,圆唇,鼓腹,平底。上腹部可见墨绘折枝花卉纹装饰,多已脱落。通高24、口径18.6、底径26厘米(图八,1;图九;图一〇);M1:5,出土于墓室中部,西邻M1:7陶棺。灰陶,敛口,卷沿,鼓腹,平底。上腹可见无规律斜线纹,颈部及下腹为弦纹,均为制作痕迹,通高39.3、口径29、底径25厘米(图八,2;图一一)。


图片

图八 M1出土陶罐

1、2.陶罐(M1:1、M1:5)  3~6.陶罐(M1:8~11)


图片

图九 陶罐(M1:1)


图片

图一〇 陶罐(M1:1)纹饰


图片

图一一 陶罐(M1:5)


标本M1:8~11,均出自墓室东北角,自东向西排列。烧制火候较低,胎质较疏松,器物粉化严重。M1:8,黑灰陶,微侈口,圆唇,弧腹,器壁素面,残高7、底径4.2、器壁厚0.3厘米(图八,3;图一二);M1:9,黑灰陶,口部残,弧腹,器壁素面,残高5、底径4、器壁厚0.3厘米(图八,4);M1:10,黑灰陶,口部残,弧腹,器壁素面,残高5.1、器壁厚0.3、底径4厘米(图八,5);M1:11,灰褐陶,口沿残,弧腹,器壁素面,残高5.9、底径4.6、器壁厚0.3厘米(图八,6;图一三)。


图片

图一二 陶罐(M1:8)


图片

图一三 陶罐(M1:11)


 陶盆  5件。均为泥质陶,由墓道及墓室淤泥中发现的残片拼合而成,原位置不明。M1:2,黑灰陶,口微侈,平折沿,圆唇,弧腹,器壁饰不规则弦纹,通高17.3、口径45.8、底径27厘米(图一四,1;图一五);M1:3,灰陶,敛口,折沿,圆唇,弧腹,器身素面,通高12、口径27.5、底径17厘米(图一四,3;图一六);M1:4,浅灰陶,口微侈,折沿,圆唇,弧腹,器身素面,通高16、口径44.5、底径24厘米(图一四,4;图一七);M1:6,灰褐陶,口微侈,折沿,圆唇,弧腹,器身素面,通高15、口径45.2、底径23厘米(图一四,5;图一八);M1:12,口部残片,泥质灰陶,侈口,折沿,圆唇,弧腹,器壁饰弦纹,残高15厘米,器壁厚0.5厘米(图一四,2)。


图片

图一四 M1出土陶盆

1~5.陶盆(M1:2、12、3、4、6)


图片

图一五 陶盆(M1:2)


图片

图一六 陶盆(M1:3)


图片

图一七 陶盆(M1:4)


图片

图一八 陶盆(M1:6)


 陶棺  1具,出土于墓室西南部,棺首朝北。M1:7,泥质灰陶,表面附着较坚硬的灰白色沉积物。分棺盖及棺身两部分,其中棺盖长78.5、宽24~43、厚1.3~8.8厘米。棺身长73.5~74、底端宽26.5~38、上端宽23.4~34、高28~41、棺身厚1~1.3厘米。棺盖由两段拼合而成,前段出额。前额堆塑连续五朵卷云纹。棺身顶部前、后档中部呈梯形缺口,前档正面阴刻壸门,顶部饰云纹。中部线刻扇板门,门板格心刻龟背锦纹。其下阴刻抹头、海棠纹绦环板及壸门式裙板。棺身平面和剖面呈梯形,内壁素面。棺内留存少量骨殖,保存情况较差。棺身内壁可见泥坯刮痕,从陶棺内的衔接痕迹来看,棺身各板应独立成型,而后拼合烧制,盖板后段单独烧制,前档下部有一条横向贯通的裂痕,内外壁均可见,推测应为陶坯干燥过程中所致,板虽有裂,但在烧造时重新粘合,未致棺身损毁(图一九;图二〇)。


图片

图一九 陶棺(M1:7)


图片

图二〇 陶棺(M1:7)


﹝三﹞

墓葬年代推断

本次发掘的M1虽未出土明确纪年材料,但墓葬形制及内部仿木结构常见于晋南地区的宋金时期墓葬,其中墓室北壁砖砌假门、东西壁的破子棂窗与翼城武池金墓中的墓壁装饰如出一辙。墓顶垒砌方式与山西襄汾县曲里村金元墓、襄汾贾庄金墓相近;从出土器物分析,此墓出土的陶棺形制、结构与稷山县博物馆收藏的“第十六”陶棺、“金”字陶棺相近,三者皆为灰陶质地,呈前高后低状,前额呈卷云纹装饰,前档中部线刻扇板门。稷山博物馆收藏的陶棺时代推测为宋金,本次出土的陶棺时代应相近。另稷山元代五女坟道姑墓葬具均为黑陶陶棺,据材料可见其整体形制与本墓陶棺相近,唯前档装饰复杂。

 

该墓随葬陶器器形多见于金元墓葬出土物,如M1:8同山西襄汾贾庄金墓、翼城武池金墓M2:2陶罐相近。M1:4、6陶盆与河北徐水县西黑山M46:26陶盆形制较相似。M1:1深腹陶罐与汾阳东龙观宋金墓地M5明堂陶罐M5:003形制相同。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推断该墓葬的时代或为金元之际。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分析,墓主身份应为相对富庶的平民。

 

晋南地区在金元属河东南路管辖,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金元时期墓葬数量较多,其中不乏结构复杂、装饰精美的砖雕墓、壁画墓,本次发掘的墓葬虽形制简单,但因其出土物具有典型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元葬具类型及墓葬特征,为晋南地区同时期墓葬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附记 


本次发掘项目负责人为薛新明,现场负责人为郑媛,参加发掘的人员有武卓卓、赵潇雅、王乐、张银才等,照片由王乐、王涛拍摄,绘图由刘泽鹏、赵潇雅完成。发掘工作得到临汾市文物考古工作站张新智,以及浮山县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传承中心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谨致谢忱。


执笔:武卓卓、乔峰、郑媛



E N D

图文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临汾市文物考古工作站

浮山县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传承中心

原文名为《山西浮山南西河金元墓发掘简报》

刊于《文物季刊》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