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三晋 墨韵岐黄!填补晋派中医临床研究的空白——追寻传奇国医张子琳印记

中外文化品牌公众号
浏览量
作者:胡立成

图片

5月24日,太原,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城市,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盛宴——“悬壶三晋 墨韵岐黄”张子琳先生专题系列活动。

图片

上午9:30,新书发布会在太原市图书馆负一层报告厅开场。

图片

一开场,湖北中医药大学的章程鹏教授说,《张子琳临症医案实录》这部新书,是对张子琳先生一生医学成就的深情礼赞,更是晋派中医文化传承之路上一座闪耀的丰碑,寄托着将传统医学智慧融入现代社会的美好愿景。

图片

张子琳先生的长子次孙、五台县人民医院原主治医师张光荣,在发言席上讲述着祖父的故事,尤其祖父那句“医乃仁术,需心怀慈悲”,如同一股暖流,至今在他心间涌动。他说,今日的活动,不仅是医术的传承,更是医者仁心精神的延续。

图片

其曾孙、定襄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张文茂,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讲述了祖父医案对现代中医诊疗的重要意义。

图片

科学出版社副编审郭海燕介绍了图书的编纂历程。这套五卷本的著作,历经十年的精心打磨,系统收录了张子琳先生退休后记录的三万余条医案原稿,外科、妇儿、肺肾等五大类病症尽在其中,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先生辨证施治的独特思路与用药配伍精髓。

会上,湖北中医药大学周华教授、章程鹏教授等专家学者对该书赞誉有加,他们认为,这部书填补了晋派中医临床研究的关键空白,将为全国中医界献上一份珍贵的学术厚礼。

图片

图片

在太原市图书馆,张子琳的后人将饱含先生心血的《张子琳临症医案实录》递到工作人员代表手中。这些书籍,如同希望的种子,将在这片知识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滋养更多热爱中医的心灵。

在山西中医药大学,书籍被赠予师生代表,宛如给中医教育的花园注入了一股清泉,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田,激励他们投身中医事业,传承这份伟大的使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午10:30,“悬壶三晋 墨韵岐黄——张子琳先生专题文献・书画展”在太原市图书馆五层太原书院缓缓拉开帷幕。展厅以“医者情怀”与“文化积淀”为主线,张子琳先生的医案手稿、经验札记、个人国画作品及亲友书画珍藏,还有徐继畬批《观物篇医说》等珍贵古籍原稿,一一展现在眼前。泛黄的医案,记录着先生治病救人的点点滴滴;灵动的书画,展现着先生的才情与雅趣。

图片

图片

图片

观众们穿梭其中,仿佛能看到先生当年“左手执卷问诊,右手挥毫泼墨”的儒雅身影,感受到他那非凡的风采与医者情怀。

图片

当日下午2:30,山西中医药大学(晋中校区)内,一场热烈的学术研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湖北中医药大学周华教授担任研讨会会议主持,湖北中医药大学章程鹏教授、山西省中医院肾病二科主任王世荣教授、山西中医药大学王平副教授、山西省中医院卢海燕副主任医师等众多专家,围绕张子琳先生的经典医案,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与剖析。

图片

张光荣、张文茂作为家族的中医传承人,凭借深厚的家学渊源,分享着独到的见解。现场气氛热烈,思想的火花在空气中碰撞,学术氛围格外浓厚。

专家们一致认为,张子琳先生的学术思想,既有深刻的理论深度,又有切实的实践价值,如同一座灯塔,为晋派中医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指引方向。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为活动发起人,张子琳先生的曾孙张文达,在过去的十余年里,默默耕耘,潜心收集、整理曾祖父的医案,全力推动系列成果落地。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深情,他说:“曾祖父的一生,是‘大医精诚’的生动诠释,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让更多人领略五台中医的深厚底蕴,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全新活力。”

据悉,此次系列活动将持续至 6月23日。期间,市民们可前往太原市图书馆五层太原书院免费观展,感受这场跨越时空的中医文化对话。(胡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