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文物丨5·18博物馆日特辑③
制作:朱慧 李建莉 申芯瑞
出品:水镜台工作室
饕餮纹贯耳铜壶:青铜艺术的璀璨明珠
杨巧灵 杨艳英
1976年,在长治市潞州区西白兔镇考古发掘中,一件珍贵的商代青铜器重见天日——饕餮纹贯耳铜壶。这件承载着3000多年历史记忆的珍贵文物,如今陈列在长治博物馆三楼的独立展柜中,向世人展示着商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
这件器物通高29.2厘米、口径15.7厘米、腹径15.5厘米,重量2.61千克。壶身扁圆,壶口微侈,束颈贯耳,垂腹圈足。纹饰以云雷纹为地纹,双层饕餮纹为主纹,侧面辅以夔龙纹,高浮雕技法突出双目獠牙,底纹辅纹以云雷纹、夔龙纹强化了立体效果。整体线条粗犷且勾曲回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饕餮纹其形象源自良渚文化的动物图腾融合,通过牛、虎、羊等兽面特征的组合形成独特的神秘纹样。纹饰布局一般以饕餮纹占据器物主视觉,采用二分对称构图,以鼻梁为中轴线整合多种动物特征:上部常用羊角、羊须暗含游牧文化元素。下部牛角象征农耕文明基础,中部融入虎耳表达军事威慑。这种跨物种整合既符合“铸鼎象物”的礼制要求,又体现早期华夏文明的多源融合特征。饕餮纹可谓中国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其象征内涵可分为三个维度:宗教层面昭示沟通天地之媒介,政治层面凸显王权神授之威严,美学层面展现神秘狞厉之庄严。核心寓意则涵盖了通灵祭神、王权象征和驱邪纳吉。
这件青铜壶充分展现了古代匠人卓越的铸造技艺与精密的制作智慧。其制作过程融合了制范、分铸、合铸等复杂工艺体系:首先采用陶范法铸造,工匠需精准制作内外范并刻制纹饰母模;分铸阶段将壶身圈足等部件分别铸造,通过榫卯结构实现无缝衔接;合铸时则运用高温铜液浇注完成整体组装,确保各部件结合严丝合缝。尤为令人称奇的是壶身两侧的夔龙纹饰,不仅纹路对称如镜像复刻,浮雕深浅与线条弧度均呈现高度一致性,这种精密程度即便在当代铸造技术中也属上乘。纹饰间隙的铜锈层次印证了分范铸造的工艺特征。整器既体现了商代成熟的复合范铸造技术,更彰显出古代工匠对材料特性与几何美学的深刻理解,堪称中国青铜时代巅峰工艺的典型代表。
商代,长治地区邻近其王朝核心区域,距二里头、郑州商城、殷墟等重要遗址仅百余公里。这件铜壶的器型与纹饰特征与典型商文化高度一致,时代属殷墟第二期偏晚,印证了该地区在商代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的历史进程。
历经3000多年岁月洗礼,铜壶表面斑驳的铜锈与残留的金属光泽交织成一幅历史的画卷。作为商代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不仅为研究青铜酒器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探索饕餮纹样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珍贵样本,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如今,这件珍贵的青铜瑰宝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等待每一位参观者前来探寻它背后的故事。它不仅是商代文明的见证者,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走进长治博物馆,细细品味这件饕餮纹贯耳铜壶,或许您也能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历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