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文物丨5·18博物馆日特辑①
高青山
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侯马晋国遗址,不仅有春秋时期完整的都城布局,又有轰动全球的侯马盟书,还有被学界称之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现的最大的春秋时期青铜铸造工坊。
晋国古都博物馆展厅内,一件凤纹模格外引人注目,它看似质朴,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精湛的工艺,堪称镇馆之宝。这个模具长14厘米、宽10厘米、厚2厘米,凤嘴大张,蜷曲成圆形,纯手工雕刻的羽片大小相等、排列均匀、毫发毕现,是陶范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它由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残片拼合而成,曾是编钟上的挂钮。为了展示文物的全部信息,让文物“开口说话”,博物馆匠心独运,用传统工艺复原了一件春秋时期的编钟。观众可借此模型,清晰地看到一件青铜器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
侯马铸铜遗址,面积达1平方公里。从1960年到1963年,文化部曾组织18个省市的考古工作者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发掘,出土了5万多块精美的陶范,大到钟鼎小到合页、带钩,内容非常丰富,包含礼器类、兵器类、实用器类。主体纹饰为蟠螭纹、蟠虺纹、索纹、云纹以及人形纹、动物及花卉纹等。其中能够拼合成形的就有1000多件,由这些陶范铸出的铜器,古朴厚重、特点鲜明,达到了那个时代青铜器艺术的最高水平,考古工作者将它们称为晋式铜器。
晋国的铸铜业为何如此发达?这要追溯到晋献公时期。当时,献公派儿子申生讨伐位于今垣曲的东山皋落氏。这一军事行动不仅拓展了晋国的疆域,更让晋国发现了中条山这一铜矿宝库。此后,源源不断的铜矿从这里开采出来,运往晋国都城新田。在新田,工匠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将这些铜铸造成一件件精美的器物。强大的青铜铸造能力成为晋国的支柱产业,不仅为军队提供了锋利的武器,使其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还通过贸易交换,为晋国换取了所需的物资,推动晋国日益壮大,如此雄厚的铜器生产,装备起独步天下的军队,造就了富甲一方的晋国。
在侯马铸铜遗址,铸铜匠人世代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生死契约:子承父业、衣食官供、墓葬官营,但代价是“次品即死罪”。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晋国青铜器合格率高达97%,远超同期列国,从而造就了晋国无与伦比的铸造能力。例如,太原赵卿墓中的青铜器,绝大部分便出自侯马铸铜遗址。更有趣的是,在长治分水岭发掘现场,出土了一件铜牺背立人盘,设计精巧,转动灵活,惟妙惟肖,其陶范竟在侯马遗址“验明正身”,这正是晋式青铜器流传广泛、造型优美的有力证明。
铸铜遗址出产的“晋式铜器”除晋之外,周、秦、楚、燕、代等国屡出不鲜。在地域上,涵盖了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陕西等地。由此可知新田时期晋国的商业贸易相当发达。
今天,透过众多的晋式青铜器,我们又仿佛回到那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鼓角铮鸣的时代,春秋晚期,晋国凭借强大的铸铜业与盐池之利,在中原大地称霸一时。从城濮之战一战而霸维持了一个半世纪的霸业,其中在侯马称霸时间长达103年,是春秋五霸中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不仅如此,晋国在经济、天文、历法、音乐、文化等方面,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引领了中国的主流文化。
制作:朱慧 李建莉 申芯瑞
出品:水镜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