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发布

保护候鸟 山西芦芽山将实施生境修复

山西日报客户端
浏览量

山西日报客户端综合报道  地球上生活着近万种鸟,有超过1/3的鸟类具有迁徙的习性。它们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季节性周期往返,每年经过的路径集合被称为“候鸟迁飞通道”。全球主要候鸟迁飞通道有9条,其中有4条经过我国。6月27日,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共同印发了《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其中,我省芦芽山作为关键栖息地之一,将实施生境修复。

  4条候鸟迁飞通道经过我国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丰富,为鸟类生存繁衍和自然进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统计,我国现有鸟类1500余种,是世界上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候鸟超过800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53%。

  全球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经过中国,分别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西亚—东非迁飞通道以及西太平洋迁飞通道。这4条通道中,涉及我省所属华北区的,分别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和中亚迁飞通道。

  其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在我国主要覆盖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南海以及西南、西北的部分区域,有280余种迁徙水鸟和510余种迁徙陆鸟经过此通道,代表性水鸟有勺嘴鹬、丹顶鹤、卷羽鹈鹕、东方白鹳和中华秋沙鸭等,代表性陆鸟有大鸨、红翅绿鸠和黄胸鹀等;中亚迁飞通道在我国主要经过中部和西部地区,有180余种水鸟和420余种陆鸟涉及此通道,代表性水鸟有黑颈鹤、斑头雁和蓑羽鹤等,代表性陆鸟有猎隼、玉带海雕和黄喉蜂虎等。

  根据行动计划,到2030年,我国90%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将纳入有效保护范围,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迁飞通道上的关键栖息地生境质量明显改善,基于自然的栖息地适应性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关键栖息地候鸟数量保持稳定或有所增加,多元共享的全国性鸟类及其栖息地调查监测体系基本建成,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站点布局更为均衡,80%以上的候鸟种类得到有效监测。

  芦芽山等地将实施生境修复

  记者从太原动物园获悉,我省属于中部候鸟迁徙通道中的黄河流域迁徙和越冬区,分为东部太行山候鸟迁徙区、中部桑干河—汾河水鸟迁徙区、西部吕梁山—黄河候鸟迁徙区。候鸟集中南迁的时段为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集中北迁时段为次年2月下旬至4月下旬。山西现有鸟类426种,其中迁徙性鸟类344种,包括大鸨、黑鹳、灰鹤、大天鹅、小天鹅、鸿雁、猎隼等国家重点保护的鸨类、鹳鹤类、雁鸭类、鸻鹬类、鹰隼类以及其他迁徙性水鸟、林鸟等。

  我省此次被纳入行动计划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以芦芽山为主,主要实施生境修复。

  栖息地生境修复,是依据候鸟迁飞扩散趋势,连通栖息地间迁飞廊道。通过植被恢复、水系连通等措施,营造连接不同生活史阶段的踏脚石,提高候鸟种群交流水平。科学开展微地貌改造和原生植被恢复,强化植被掩蔽和扩充食源功能,丰富生境类型。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以植被或仿自然岸线稳固堤岸,增加近岸栖息地的复杂度和自然性。针对有关问题,华北区将加强水系连通,改善水文水质状况,因地因时开展封山禁牧,控制人为干扰,促进植被恢复,对46处关键栖息地实施生境修复。

  根据我国动物地理区划,全国可分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等7个动物地理区。我国综合考虑受威胁候鸟物种数量、候鸟种群数量占全球(迁飞路线)比例和候鸟数量等指标,筛选了821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通过全面强化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实现对我国4条候鸟迁飞通道的整体协同保护。

  我省位于华北区,该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北南部、陕西中部、甘肃南部、河南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分为黄淮平原、黄土高原2个亚区,主体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内。区内共有关键栖息地162处,分布于黄河、淮河流域,以及伏牛山、太行山和燕山等地。代表性候鸟有白鹤、东方白鹳、黑鹳、遗鸥、大鸨、青头潜鸭和普通雨燕等。但目前,华北区部分河流干支流径流量减少、污染比较严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面积萎缩,部分地区植物群落结构较为单一,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需要进行生境修复。

  据悉,我省重要迁徙范围通道除了芦芽山外,还有壶流河、桑干河、苍头河、河曲县黄河湿地、五台山、汾河、庞泉沟、历山、太宽河等地。

  我省开启“人鸟友好”模式

  根据行动计划,我省将提升爱鸟护鸟意识,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候鸟栖息地景观和自然条件,遵循绿色、低碳、可持续理念,配套建设观鸟点、宣教点、科普小径等户外体验设施,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机会。同时,选择建设基础较好的关键栖息地,发展云端体验、网络直播等远程教育体验平台,丰富候鸟保护宣教产品供给路径。开展线上线下候鸟保护宣传,组织观鸟讲座等活动,提升全社会爱鸟护鸟意识。

  我省还将建设人鸟友好社区,鼓励关键栖息地周边探索绿色种养模式,逐步建立健全候鸟保护补偿制度,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候鸟保护的积极性。因地制宜推动观鸟、生态旅游等人鸟友好产业发展,积极挖掘推广创意产品,设计鸟类IP,打造并延长鸟类保护产业链条。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优化社区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全面推动人鸟友好社区发展。

  经过我省共同努力,保护候鸟、人鸟和谐的理念将更深入人心,爱鸟护鸟的社会氛围将全面形成,推动我国由全球候鸟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

来源:山西晚报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