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湖北日报
浏览量
作者:李珊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评判标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

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本质上就是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事业。为解决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我们党启动了改革开放,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解决温饱”“达到小康”“中等发达国家”的战略规划。当小康目标提前实现,人民的需求从解决温饱转变为追求高品质生活后,我们党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新需要,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目的就在于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要。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就业局势长期稳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惠及全民,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人民的需要不断被满足。人民的需要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当旧的需要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要满足人民的新需要就必须不断破除阻碍实现人民需要的体制机制问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始终牢记“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把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谋划和推进改革的立足点,统筹协调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始终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善于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统筹设计改革方案,“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兴起,还是国有企业的改革、非公经济的发展,抑或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保障体制改革、生态环境改善,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很多新思路、新期待、新希望,这些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尊重人民群众想法,为人民群众创造条件,支持鼓励人民群众创新创造,以此凝聚改革智慧、积蓄改革力量。

尊重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能否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改革事业能否成功还取决于能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领导力量和人民的主体力量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党的领导作用和人民的主体作用从来都是一致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党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争取和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而奋斗,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要尊重劳动精神,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正确观念,激发劳动者热情;要扩大群众的参与面和参与度,以开放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群众的创造性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上升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理论,不断释放群众活力;要不断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措施举措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用好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良好机制做好群众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有效收集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建议,总结群众的创造性实践经验丰富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理论。

把人民的获得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评判标准

获得感直观地反映了人民对改革成效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以获得感来评判全面深化改革,既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和改革力量,又有利于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方向不变,不断推动改革往纵深发展。

把人民的获得感作为评价全面深化改革评判标准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政绩。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走进群众,摸准情况、吃透问题,搞清楚百姓缺什么、需要什么,急需解决什么。要弘扬实干担当的精神,坚持“干”字当头,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善接最烫的山芋,聚焦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设置改革项目清单,全力以赴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针对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需求选择科学的测量维度、设定科学的测量指标,有效反映不同利益主体获得的具体利益及获得利益后的心理满足程度,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遵循,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民性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必然选择,是被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所证明的成功经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只有始终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