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河北日报
浏览量
作者:冉世民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激发起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百余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只要坚守初心使命,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劈波斩浪,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巨大成就。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执政的重心和根基所在。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厚植为民情怀,切实把服务群众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今天,人们对美好生活有着更多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实干为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扭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工作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面对各种矛盾挑战,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国之大者”,大力弘扬奋斗精神,坚定信心、主动作为,紧贴民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通过做大“蛋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要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紧紧围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出实策、办实事、求实效,就一定能够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