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湖南日报 浏览量
作者:刘光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我们要着重从思想底蕴和文化底色两个方面来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第二个结合”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底蕴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了丰硕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两个结合”的典范。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早在1943年5月,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讲话,就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独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设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重大论断,创新发展《礼记》中的“小康”社会理想进而提出小康社会理论,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力例证。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第二个结合”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

“第二个结合”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从“第二个结合”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色,可以发现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高度契合。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彰显了“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来表达深厚的人民情怀,并指出“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第二个结合”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出发,赓续我国古代“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彰显了“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来强调发展要增进人民福祉,指出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坚持“第二个结合”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赓续“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思想,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彰显了“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坚持“第二个结合”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内含“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兼具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高质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曾以“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来表达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布局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坚持“第二个结合”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秉持“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前景。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和羮之美,在于合异”来倡导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第2344号决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他还曾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截至2023年10月,由我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坚持“第二个结合”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胸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研究员,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2022ZDAM01)阶段性成果】